时间:2022-10-02 16:42:51 | 浏览:2543
“附近”是什么?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说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对门的邻居、楼道的保洁阿姨、小区门口的保安、小区底商的理发师……经常能见到,但好像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、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。事实表明,我们对生活的关注在降低,而被我们忽视的,恰恰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,而这,就是“附近”。
这个假期,一群年轻人打算在上海的郊区寻找“附近”的生活,他们把这项行动称为“附近营造计划”。地点选在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卫村,从地图上看,这里是一个比迪士尼还要远离市中心的地方。12个年轻人,要在新卫村的一栋别墅内共同生活三天两夜,10月3日启程。
新场镇周围环境
这项活动的发起方叫做“如果青年”,负责人黄泽彬是一名“95后”小伙,记者联系上他时,他还正忙着筛选出合适的参与成员。这场只能容纳十几人的活动,报名人数已经超出了预期。最终能够参与活动的人,除了要经过报名表初筛,必要时还会进行一场“远程面试”。比起剧本杀、密室逃脱这种追求生理愉悦和感官刺激的活动,“附近营造计划”更注重心理上的体验,“因此我们参与的门槛会更高。”黄泽彬说。
“附近”如何营造?据他介绍,集体生活三天,看似有些“漫长”,实际大家在一起可以尝试的活动有很多。比如“艺术疗愈”,通过颜料与画笔,让绘画成为交流的路径,画出心中的“情绪小怪兽”;在乡村供销社来一场“摆摊”,切换消费者的身份,品味菜篮中的人间烟火。还有小河垂钓、果园采摘,品尝一杯酿制果酒……由于活动还在筹备阶段,黄泽彬卖了个关子,“能提前‘剧透’的只有这么多。”
在乡村供销社体验“摆摊”
“我发现,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与身边事物的联系正在弱化,因此我们想把社群的理念由线上演化到线下,成为我们身边最触手可及的‘附近’。”在黄泽彬看来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平台和算法大幅度地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,效率提升了,但人和人的“链接感”也减弱了。结果是,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“孤独的群体”。而这正是发起“附近营造计划”的意义所在。
作为活动的发起方,“如果青年”创建于2015年,最早是在上海一所高校发起的青年组织。最初成立的目的很简单,“就是为了多认识朋友。”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影响力也越来越大,目前平台的粉丝数量超过了10万,其中90%以上是18—35岁之间的年轻人。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能够把一群有意思的人汇聚在一起。”黄泽彬说。
栏目主编:李晔 文字编辑:俱鹤飞 题图来源:受访者供图
来源:作者:俱鹤飞
来源:嘉兴日报-嘉兴在线白衣执甲,闻令而动。当嘉兴“静下来”进入“慢生活”,来自全省各地的逆行者们却“步履匆匆”,赶赴嘉兴。连日来,1700多名支援队员深入各个核酸采样现场,一张张坚毅无畏的脸庞,一声声温暖有力的“嘉兴,我们来了”,传递着省
新华社石家庄2月25日电(记者白明山)记者25日从河北省保定市获悉,2月21日,网报保定市满城区秀兰文化小镇项目削山建别墅群,保定市处置工作联合调查组经初步调查核实,这个项目存在未批先建等问题。据悉,2018年8月,项目方在尚未取得土地、规
相信很多人都开过这样的玩笑“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?”这句调侃,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却是一个例外。学校内有一位老师,他不仅是体育老师、班主任,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,在和数学老师商量后,还在放学后开了一个数学辅导班。结果,有